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亲情故事 > 正文
农村勾心斗角好严重 为什么农村人心很坏
更新时间:2020-10-09 16:35:26  点击次数: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常年工作在外,近些年越来越发现,曾经熟悉的家乡亲邻变得如此陌生、冷淡、甚至勾心斗角。这种关系变化之大,一度让我觉得之前和现在活在两个不同的乡土世界。

  丨01丨

  现在的农村,一点都不可爱,不是那片熟悉的土地不可爱了,而是在土地上的那群人变得不可爱了。

  曾经朴实无华的农村一点也不淳朴了,乡邻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的寡淡。

  在农村住一段时间,你能明显感受到邻里之间乡情的淡薄,甚至勾心斗角。

  很多时候,总会不自觉忆起小时候,那个时候的农村,那个时候的乡邻,简直是桃花源世界的理想模式,太多的快乐和美好,我一身淳朴的气息都来自那里,我个人良善的性格都与其相关,纯良实在的民风潜移默化着每个人的价值观。

  小时候,感觉一个村的乡邻都是一家人,吃完饭相互串门说说笑笑,谁家有好东西了会相互分享,谁家有困难了会主动无偿帮助支援,一到农忙季节也会相互帮忙。尤其是晚上更热闹了,那个时候黑白电视机还很少,一个村子里面只有几户人家才有,几十家老老小小围观同一台电视机,满满的一院子人,好不热闹。

  那种如同亲人营造出来的氛围,真的让人非常怀念。不过现在,已经完全体验不到那种乡情的氛围了。

  丨02丨

  为什么小时候邻里间会如此亲密?大家没有隔阂,亲如一家人,为什么呢?我想这是这是农村独有的特征,根源在于乡土社会的礼俗文化影响。

  什么是乡土社会呢?顾名思义,就是祖祖辈辈根植在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农民子弟,2000年之前的中国农村,即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独有的特征造成了乡邻淳朴的民风。

  乡土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流动性,以农为生的人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所有的农民都附着在土上的,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生于斯长于斯,一辈子也离不开那片土地,一代一代地下去,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也很少跟外界发生关系,形成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的这种不流动性,是熟人社会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一个村子里,大家一辈子都生活在村子里,彼此都十分的熟悉,每个小孩子都是在大家的眼中成长起来的,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乡土社会里是从熟悉中得到信任的,其实这信任并没有根据,因为这是规矩,如果谁破坏了规矩,在不流动性的村子里就会脸面尽失,受到大家道德上的指责,代价是非常大的,没有人会冒这个风险的。

  社会学家也将这种熟人社会称之为礼俗社会,在这种礼俗社会中,没有法制,大家只是靠规矩和道德生活,为人处事做到自己心安即可,这也是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所以,在我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农村,基本上是这个样子,大家毕生都在这个村子里生活,关系自然水到渠成的和谐,一派其乐融融的局面。

  丨03丨

  那么,是什么打破了这种局面?使得现在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张,彼此之间争执不断甚至勾心斗角。局面被打破,关系的质变,脱胎于这种熟人社会被打破,被谁打破了呢?是城市化进程!

  大约在2000年前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农为生的乡里年轻人开始离开土地,纷纷走向陌生的城市。他们的出走,打破了乡土社会长久以来保持的平衡关系。2000年之后的农村,其实也是乡土社会,只是本质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那么纯粹了。

  第一批在大城市务工的农村年轻人,一年在外面挣的钱几倍于在家种地卖粮的钱,他们返乡带动了大量的年轻人,随着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常年在外,自然割舍淡薄了那份乡情。再加上,外面的世界彻底颠覆了原来弹丸之地的乡土社会圈子,会发现她是那么落后。他们经过了城市的洗礼,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土人了。

温馨提示:尊敬的读者网友,此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其真实性请自行参考,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如果此文章内容有侵权或者给您带来影响,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欢迎监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本站不代表其真实性,若发现本站有侵权文章,请邮件至:8@qq.com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监督。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版权投诉 | 联系我们 | 吉度活动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21吉度热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