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打造世界第二大“末日种子库” 种子每隔5到10年出库重新检验
更新时间:2017-11-20 17:16:54  点击次数:

 2015年9月,位于挪威北极地区“植物诺亚方舟”——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在建成7年多后首次提取种子备份,这一申请来自战火中的叙利亚。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储存着来自全球各地数十万份植物种子的“备份”,以防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因灾难而绝种。科学家对这座“植物诺亚方舟”将要应对的“灾难”的设定,包括自然灾害、疫病、战争,甚至“世界末日”。

那么中国有没有这样一座“末日种子库”呢?如今我们可以欣慰地回答:有!这就是中国的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简称种质资源库)。据中国科学报报道,日前,“十八大以来中科院创新成果展”正在北京举行,种质资源库也在此展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3月9日,一名工作人员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博物馆内查看种子标本。(图片来源东方IC)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位于昆明北郊黑龙潭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里,这里保存着来自国内外的大量野生植物种子,三万多种植物以及丰富的动物种质资源在这里得以“多世同堂”。这里是中国第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目前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种质库。

倡议创立这座“种子保险库”的,是已故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先生。中国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一个物种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个基因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盛。”

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除了袁隆平等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离不开“天帮忙”——天然存在的雄性不育水稻,让水稻杂交实验成为可能。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因素,不少野生物种正在走向濒危。“有很多物种,人类还没来得及搞清楚它的作用,就因为人类的影响而消失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李德铢介绍。

种质资源也称为遗传资源,是指包含生物全部遗传信息、决定生物各种遗传性状和特征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存在于现有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中,也存在于野生生物的物种中。

温馨提示:尊敬的读者网友,此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其真实性请自行参考,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如果此文章内容有侵权或者给您带来影响,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欢迎监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本站不代表其真实性,若发现本站有侵权文章,请邮件至:8@qq.com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监督。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版权投诉 | 联系我们 | 吉度活动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21吉度热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