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国大豆,中国猪农为何还过得好好的?
更新时间:2018-08-03 17:20:40 点击次数:
近来,我国养猪业或多或少受到美国进口大豆减少的冲击,但却似乎还能不慌不忙,从容应对。这是为何?
据《南华早报》8月2日报道,尽管贸易战给中国的养猪业带来一定影响,不过猪农有不少方法,使损失降到最小,比如改变猪食配料、增加从别国进口大豆、鼓励农民种植更多大豆。
《南华早报》截图
改变猪食,寻找大豆替代品
进口大豆是中国猪饲料豆粕原料的主要来源。河南新大牧业采购部主任表示,目前,中国猪农养一只猪的成本大致比过去提高了36元。养一只猪一般要5到6个月,对于像新大牧业这样的企业来说,成本就提高了2880万元。
尽管不得不承认,影响是有的,但他表示,大豆一般占猪食的20%,通过寻找大豆的替代品来改变猪食配料,这种影响可以降到最小。
“我们不会完蛋,只是利润在某种程度上会有影响。”
养猪业分析人士也表示,这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我们有很多大豆的替代品作为蛋白质来源,比如花生粉、棉粕和菜籽粉。”
分散进口来源
除此之外,增加从其他国家的进口也是一种方法。
根据人方数据,巴西正在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而2012年至2017年间,从加拿大和俄罗斯的进口也在迅速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超过80%的大豆来自海外——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中国进口了超过9500万吨大豆,而实际需求为6300万吨。
温馨提示:尊敬的读者网友,此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其真实性请自行参考,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如果此文章内容有侵权或者给您带来影响,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欢迎监督!
最新信息
热门新闻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本站不代表其真实性,若发现本站有侵权文章,请邮件至:8@qq.com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监督。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版权投诉 | 联系我们 | 吉度活动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21吉度热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21吉度热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