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调查:过半受访青年承认容易待在“舒适区
更新时间:2019-12-26 11:16:41  点击次数: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早前对1977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2%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爱拖延,总想着“明天再行动”。57.0%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容易待在“舒适区”,不想跳出来。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青年中,13.7%为在校学生,85.0%为职场人士。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调查中,65.2%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爱拖延,总想着“明天再行动”;52.4%的受访青年觉得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各种借口;50.3%的受访青年认为随意立各种目标也是缺乏行动力的表现。

  上海某高校园林专业大四学生徐静(化名)说,因为暴饮暴食,她整个人胖了不少,所以她从年初就下决心,晚饭一定要少吃。“但到了饭点,路过食堂,闻见饭香味,我总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告诉自己今天多吃一点也没关系,最后一年下来,体重一点都没减”。

  28岁的四川宜宾公务员赵威(化名)告诉记者,他一直计划着过健康阳光的生活,每天下班回家后自己做晚饭,可从没坚持下来。“我总是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意面对可能出现的挫折和困难。所谓‘万事开头难’,第一步迈出去太难了”。

  北京某事业单位职员刘念强(化名)一直很自律,通常都能按照时间表完成任务。最近,他所在的部门新来了一名同事,做事很拖沓。“我觉得他还没有从学生的角色转变到职场人,做事不会往前赶,只等着别人催,有时马上到截止日期了才开始着急,容易耽误整体工作进度”。

  调查中,83.6%的受访青年坦言,这一年有些事情光想不做,让自己感到有些焦虑。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李晓文认为,焦虑情绪本身不是问题,有时焦虑反而能给人带来动力,关键在人们怎么看待、利用它。“什么叫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是不能出现问题,而是能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心理健康”。

  “我最近读书时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计划的事情,如果没有在一开始就行动,那么‘现在’就是行动起来的最好时机。”徐静表示,她会吸取之前的教训,着眼当下和未来。

温馨提示:尊敬的读者网友,此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其真实性请自行参考,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如果此文章内容有侵权或者给您带来影响,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欢迎监督!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本站不代表其真实性,若发现本站有侵权文章,请邮件至:8@qq.com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监督。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版权投诉 | 联系我们 | 吉度活动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21吉度热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