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后出师表》的作者到底是不是诸葛亮
更新时间:2017-12-15 19:11:18 点击次数:
第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但并非惨败,而是功败垂成。对这次失败,诸葛亮心里懊恼是肯定的,但不至于颓丧成这样。事实上,他根本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摩拳擦掌,积蓄力量准备再大干一场。随后的第三、第四次北伐打得都不错。(第二次后文另有分析)
如果是第五次北伐之前诸葛亮上这个表,情绪和史实就能对上了。那时候的蜀汉连年征战,精疲力尽,损兵折将毫无战果,国内也有反对之声。这个阶段的诸葛亮心力交瘁,流露出颓丧情绪并不奇怪。
二伐之前的诸葛亮,北伐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他不可能也不应该带有这样的情绪。
差一分没上重点线而已,何至于搞得跟连续复读五年似的。
尤其在《后出师表》中还有这么一句:“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期年”就是一年,诸葛亮罗列的这份战损名单触目惊心:仅仅一年时间,从赵云以下的高级将领有八人,中层军人有七十多人,整整一支军队的建制没了。
可在这期间,诸葛亮一共只跟曹魏交锋了一次,而且除了马谡惨败街亭之外,并无败战记录,怎么会造成如此之大的损失?更何况赵云死于建兴七年,诸葛亮在建兴六年的《后出师表》里就拿出来说,未免太未卜先知了。
至于诸葛亮所说“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更是一副失败主义的口吻,对自家军队毫无信心。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四次杀出秦岭?
温馨提示:尊敬的读者网友,此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其真实性请自行参考,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如果此文章内容有侵权或者给您带来影响,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欢迎监督!
最新信息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本站不代表其真实性,若发现本站有侵权文章,请邮件至:8@qq.com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监督。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版权投诉 | 联系我们 | 吉度活动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21吉度热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21吉度热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